close
轟動全國的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,最後以公司讓步收場。這起事件後續更帶動了連鎖反應。

長久以來,我國的勞工在勞資關係中都是處於弱勢。深入來看,這有國民政府遷台以後刻意壓制勞工運動的政治背景,以及早年在政策上為了要促進產業發展的經濟考慮。或許因為如此,許多公營事業及私人企業的中、高階主管們,往往沒有勞資關係的正確認知,當然也欠缺勞資溝通的技能,他們通常只把勞工當成應該乖乖聽命的下屬,而參加工會甚至工運的勞工,則被當成了可惡的破壞分子。

濾水器 光頭水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 過濾器





var _c = new Date().getTime(); document.write('');

筆者前幾年進行勞資關係的實務研究,發現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現象。當勞資雙方能夠健康互動時,許多議題都可以隨時溝通交流,能解決的就迅速解決,不能解決的也可以相互理解,最起碼,可以把不必要的誤會降到最低,排除令人困擾的組織內謠言。

相反地,當勞資關係欠缺必要的互信基礎時,正式管道的資訊流通就會出現阻塞。因為資訊阻塞,勞工對於組織的許多決策及作為更容易有不明白或質疑之處;再加上雙方沒有互信,勞工往往不願去求證,擔心一問就被資方列為黑名單,因此寧可選擇相信非正式管道的小道消息,結果就是組織內謠言一發不可收拾。

勞資關係一旦陷入對立,勞方不免經常擔心或懷疑資方的不透明決策會有弊端,而資方則常苦於遭受不白之冤。

失去互信的勞資雙方,往往工作空間相隔可能只有幾十步路,卻宛如兩個世界,互不往來而又互相抱怨。陷在這種僵局之中,必然勞資雙輸,當此困境,高階主管負有經營成敗的重責大任,實在應該積極尋求化解危機的方法,絕不能只知責怪勞工而已。如果勞工還比主管更懂溝通,那麼兩方恐怕就該換換職務了。

尋求勞資妥協的方案時,必須考量外界的觀感,公營事業尤其如此,因為公營事業的真正資方不是主管,而是全體公民。理論上將心比心是溝通的最高心法,但理論只是理論,實務另有考驗,尤其是遇到公平正義的議題。

想起十多年前遇過的一起學生事件:分組報告中,有學生因故出現嚴重學習問題,對該組的貢獻當然就少;身為教師不免多給問題學生一些關心,但其他同組學生卻認為這樣不公平。將心比心,要比誰的心?

誰該吃糖?是會吵的?需要的?還是大家都一樣?在勞資溝通中可能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政治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。

(作者為台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、中央廣播電台總台長)

(中國時報)






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
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
});

}

過濾器 光頭水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etownse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